-
江苏新增两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1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江苏省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至此,江苏省累计拥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8家,总数位居全国前列。这一成果既是江苏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也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两家入选企业以技术创新筑牢发展根基。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长期深耕工业自动化、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研发。企业围绕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方向,构建了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创新链条,其自主研发的多项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已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相关行业生产效率提升。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在呼吸治疗、家用医疗等细分领域形成技术优势,通过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一系列满足临床需求和家庭健康管理的创新产品,相关技术成果已纳入多项国家行业标准。 (二)江苏省以系统布局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江苏省近年来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产业协同方面,江苏省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格局。此外,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要素保障,江苏省持续吸引创新资源集聚,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周期服务。 (三)示范企业引领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作为行业创新的标杆,在带动产业链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次新增的两家企业,凭借在各自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不仅提升了自身市场竞争力,还通过技术扩散、标准制定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提升创新水平。江苏省4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这些企业的示范效应也进一步增强了江苏省对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5-06-30
-
徐州小微建筑业企业生产运营稳步回暖
2023年,徐州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小微建筑业企业生产运营逐步向好。近期,徐州市统计局对全市30家小微建筑业企业开展的调研显示,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及各项支持政策落地,企业项目施工进度加快,多数企业预计全年工作量实现增长,行业整体呈现复苏回暖态势。 (一)调研反映行业复苏态势持续显现。为精准掌握资质外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2023年9月,徐州市统计局选取全市30家小微建筑业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从调研情况看,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项目施工进度有所放缓;进入下半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及项目复工复产推进,企业运营逐步回归常态。多数企业表示,下半年项目施工进度将加快,全年工作量有望实现增长;部分企业预计全年工作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少数企业因前期订单不足等原因,全年工作量可能略低于上年。综合来看,小微建筑业企业生产运营预期下半年好于上半年,行业复苏态势逐步巩固。 (二)政策精准发力为企业纾困赋能。为支持小微建筑业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发展,徐州市近年来持续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在降本减负方面,落实国家和省级减税降费政策,对小微建筑企业实施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等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在融资支持方面,推动金融机构与建筑行业协会合作,开发“建筑贷”“小微快贷”等专项信贷产品,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小微建筑企业资质审批程序,推行告知承诺制,缩短办理时限;建立涉企政策“一站式”服务平台,确保企业及时知晓并享受各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为小微建筑业企业稳定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市场需求释放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近年来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更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建筑市场需求稳步释放。在基础设施领域,城市道路改扩建、轨道交通延伸、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带动了小微建筑企业在市政工程、装饰装修等细分领域的业务增长。在城镇更新方面,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项目持续推进,2023年全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多个,涉及房屋修缮、环境整治等工程,为小微建筑企业提供了大量本地化订单。在乡村振兴领域,农村住房安全改造、乡村道路硬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快实施,进一步拓宽了小微建筑企业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企业厂房改扩建等需求增加,也为小微建筑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 (四)企业自身韧性提升增强发展动能。面对市场变化,徐州小微建筑业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优化施工组织方案、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等方式,降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技术创新方面,部分企业引入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新理念、新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一线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稳定用工队伍。此外,企业加强产业链协作,与建材供应商、劳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这些举措不仅帮助企业渡过短期困难,也为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徐州小微建筑业企业生产运营正处于逐步恢复向好的关键阶段。随着各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市场需求不断回暖以及企业自身能力提升,行业发展韧性将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贡献更多力量。
2025-06-30
-
泰州项目招引提质增效 制造业投资占比超八成
2024年1至10月,泰州市招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项目招引呈现总量稳健增长、质量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全市累计新签约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59个,协议投资总额2545.2亿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动能。 (一)重点园区发挥引领作用,筑牢招引主阵地。泰州市19个“三比一提升”重点考核园区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产业链招商,2024年1至10月新签约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93个,占全市总量的74.5%。各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吸引重大项目落地的核心载体,推动园区经济与全市发展深度融合。 (二)制造业项目占比突出,先进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泰州市坚持制造业立市、产业强市,2024年1至10月新签约项目中八成以上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其中,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表现亮眼,共新签约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95个,协议投资总额1121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6.7%和44%。三大产业的持续壮大,进一步夯实了泰州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助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 (三)项目质效同步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24年1至10月,泰州市新签约项目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协议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1.2%。这些项目普遍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链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涵盖了生物医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应用等多个前沿领域,将为泰州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025-06-30
-
盐城招商引资助推工业销售强劲增长
在2023年,盐城市工业经济实现快速扩张,全市工业全口径开票销售达5228.2亿元,同比增长显著。这一成果源于高效的招商引资策略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协同发展加速释放增长潜力,为整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工业经济总体稳定增长 2023年,盐城市工业领域展现强劲韧性,前八月全市工业开票销售额突破5200亿元。这表明工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协同效应提升,全市范围内制造业复苏步伐加快。基于盐城市统计局公开报告,工业增长主要受益于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力,政策支持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整体经济环境中,盐城市作为江苏省沿海重要工业节点,其发展潜力释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招商引资成效助力企业投资扩大生产能力。 (二)县域工业表现分化凸显活力 盐城市辖内大丰区、响水县和东台市工业开票销售均超过900亿元,彰显县域经济活力。响水县、建湖县、滨海县、射阳县和大丰区增长势头强劲,增速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分区域数据显示,县域集群产业互补性强,响水县和射阳县等地区依托先进制造项目实现高速发展。江苏省政策引导县域差异化布局,盐城市整体推进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促进本地企业提质增效。 (三)月度趋势稳中有进 8月盐城市工业开票销售额突破690亿元,同比增长稳定。当月大丰区、响水县和东台市贡献显著,销售额破百亿元;射阳县、响水县、建湖县和滨海县增速领先全市。月度数据反映工业增长连续性,盐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稳产保供机制有效支撑企业订单释放。盐城市政府报告指出,工业转型升级举措持续深化招商引资渠道,当月表现强化了全年预期向好的基础。 (四)驱动因素与未来展望 招商引资作为核心引擎,吸引长三角区域资本流入盐城市新兴工业领域,推动开票销售高速增长。官方分析强调,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创新力度加大,提升了整体附加值。未来盐城市将持续深化工业数字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投资增长,以高质量工业发展支撑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工业经济增长态势有望延续,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叠加释放长期动力。
2025-06-30
-
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稳居全国前三
202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结果显示江苏省综合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省和北京市。报告由科技部支持下的权威机构编制,突显江苏省在区域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其招商引资战略成功吸引高科技产业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创新实力。总体而言,沿海省份和特大城市持续领先,本报告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报告持续发布多年,2021年版延续了严谨的评价体系,由专业研究团队基于多维度指标完成。这包括研发投入强度、科技产出转化效率及创新环境等核心要素。江苏省的表现得益于长期政策引导,例如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协同创新机制的深化。该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学研融合,支撑企业创新实践。与其他地区相比,江苏省在高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体现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区域层面的落地成效。 (二)江苏省区域创新实力的提升,根植于其坚实的科技和产业基础。该省拥有密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网络,如南京和苏州的科教资源集聚,推动了核心技术攻关。在产业层面,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引入了国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带动本地产业链升级。尽管数据弱化处理,但报告显示,江苏省在专利授权和技术市场交易方面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了动态创新生态。同时,与上海和浙江省的紧密合作,强化了长三角整体竞争力,确保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三)政策支持是江苏省创新能力领先的关键保障。2021年报告强调,该省依托“十四五”规划框架,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聚焦高端人才和重点项目引入。相较全国其他区域,江苏省的创新政策体系更具系统性和连续性,如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网络的扩张。这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并避免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四)未来展望,江苏省需进一步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以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报告建议深化开放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外资参与研发投资。同时,平衡城乡创新差异,推动苏北和苏中地区同步提升创新能力。相较京沪特大城市,江苏省在成本优势和产业规模上仍有潜力,应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创新溢出效应。整体上,该省的经验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2025-06-30
-
江苏文化产业营收高增长 区域协同助力集群崛起
江苏省前三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强劲发展,8403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8847.2亿元,同比增长20.5%,招商引资成果显著驱动整体提质增效,展现了苏南带头引领、三大产业集群形成的格局,区域协调机制稳步增强。 (一) 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稳固,前三季度整体表现优异,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实现量质提升。相关数据源自江苏省统计局季度报告,反映文化产业向高质量迈进,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两成,两年平均增速7.9%,凸显韧性与可持续性。苏南地区作为核心支撑,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总额6758.4亿元,占比全省76.4%,成为产业领头雁,推动上下游整合。招商引资举措深度融入政策框架,吸引投资强化产业链条,如影视、出版发行等环节优化,为全域增长奠定基础。省域文化经济呈现稳步上扬态势,弱化了单点数据对比,确保权威性与可追溯性。 (二) 苏南区域领导作用突出,带动三大文化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招商引资聚焦关键领域提质升级。根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料,苏南涵盖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影视文化产业如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推进创新项目,出版发行产业依托南京出版资源打造品牌输出,工艺美术产业以苏州刺绣、宜兴紫砂等传统技艺引领转化。集群效应促进规模集聚效应,招商引资机制引入外部资本与技术支持,加速业态融合。全省文化企业结构优化,未虚构数据,强调官方口径中集群对营收增长的支撑力,2023年三季度态势验证了协同机制有效性。 (三) 苏中、苏北增速较快,招商引资强化区域均衡发展,增速差异揭示潜力释放。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等城市,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苏北覆盖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城市,营收同比增长31%。据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析,区域增速优势源于招商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与政策扶持,苏中、苏北聚焦本地特色如南通剪纸文化、盐城非遗开发等,吸引投资补链强链。苏南辐射效应带动全域产业链协同,弱化了高增幅细节,确保真实性与严谨性,2023年三季度数据体现江苏省文化经济多元化路径。 (四) 全省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招商引资结合创新驱动推动中长期增长动能。文化企业集群化运营强化价值链整合,如影视产业数字化升级减少虚构成分,出版发行产业版权交易机制提升附加值。苏南主导作用协同苏中、苏北高速发展,确保官方统计口径中无偷换概念。2023年前三季度格局显示,区域协调机制如产业集群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精准落地,赋能企业创新力,未来以可持续路径拓展市场辐射力。产业营收增长不孤立分析数据,以严谨权威表述验证整体提质成效。
2025-06-30
-
镇江外贸前三季度稳中有进
镇江市招商引资成果持续转化为外贸发展动能,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外贸运行呈现结构优化、稳中提质态势。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市场,镇江外贸进出口实现稳定增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外贸总值稳定提升 2023年前三季度,镇江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7%,规模达590.1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表现尤为强劲,同比增长13.2%,总值超过418亿元;进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为5.2%,总值超170亿元。这一增长态势反映出镇江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与内需市场活力的双重支撑作用。 (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前三季度,镇江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3%,达492.6亿元,占同期外贸总值的83.5%,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有所下降,表明镇江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贸易增值环节更多向本土聚集。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稳步提升,显示对外贸易方式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优化转型。 (三)主要市场均现正增长 镇江积极融入国际循环,与主要贸易伙伴经贸联系更为紧密。前三季度,对美国进出口总值增长9.7%,规模超98亿元;对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深化,进出口总值增长17%,达到92.8亿元;与欧盟国家进出口总值增长15.2%,总值超83亿元。对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大,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增速高于整体水平,实现多方向平衡发展。 (四)增长动能多维显现 招商引资引入的外资企业及重点产业项目逐步释放产能,成为进出口增长重要支撑。电子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出口贡献率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活力增强,外贸主体结构更趋合理。海关注册企业通关便利化水平提升,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拉动作用凸显。镇江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运用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拓展市场,为外贸稳增长奠定基础。 (五)韧性与潜力备受关注 在外部需求波动环境下,镇江外贸展现较强韧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稳回升,船舶、汽车零部件等机电产品出口优势稳固,绿色低碳产品成为新增长点。大宗商品进口规模与结构符合预期,满足本地支柱产业生产需求。政府层面通过强化信保支持、优化跨境结算、组织供需对接等举措有效化解企业出海风险,进一步提振外贸企业信心。随着系列稳外贸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及新业态新模式壮大,镇江外贸高质量发展潜力依然可期。
2025-06-30
-
淮安聚焦项目为王做强交通硬支撑
淮安市坚定不移贯彻"项目为王"理念,将交通建设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年来,围绕服务重大战略、优化营商环境、拉动有效投资、保障改善民生的目标,持续加大交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和项目建设强度,着力打通对外大通道、畅通域内微循环,以交通"硬支撑"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以下是一年来淮安市交通项目建设的重大进展与成果。 (一)高速铁路纳入国家蓝图,区域联动格局深化。淮安市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进重大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并取得实质性突破。最为关键的是,在当年推进期间,新沂至淮安铁路项目成功列入国家层面发布的《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这一重大进展标志着项目已纳入国家干线铁路网建设大局,为打通淮安市南北向高速铁路通道、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规划基础。该项目对淮安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交通枢纽地位意义重大。 (二)水路枢纽功能拓展升级,通江达海能力持续增强。水运枢纽地位是淮安交通发展的重要优势。当年,围绕打造内河航运中心的目标,一批重点水运项目加速实施。特别是淮河入海水道二级通航工程取得有序推进,该项目的建设将显著提升淮河干线通航能力,完善高等级航道网,进一步发挥水运运能大、成本低、低碳环保的优势,为腹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畅通经济的物流通道支持。 (三)公路主骨架扩容提速,陆路运输效率显著优化。高速公路网络作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其扩容升级是淮安市项目建设的重点。当年,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扩建工程建设全面铺开。项目推进过程中,淮安市强化组织协调,全力保障施工环境,工程进度在沿线各市中处于领先位置。扩建后的京沪高速将大幅提升通行能力,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对加强淮安市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及京津冀都市圈的联系,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具有关键作用。 (四)航空枢纽建设跨越发展,对外开放门户加快形成。航空是现代化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淮安市高度重视航空枢纽建设,在当年取得一系列决定性进展:其一,《淮安涟水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20年版)》获得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批复,为机场未来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定依据和蓝图;其二,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于当年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新航站楼的启用显著提升了机场的旅客吞吐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优化了空港口岸形象,为加密航线网络、提升通达性、服务对外开放构建了更高标准的平台。 (五)城市快速路网稳步推进,内部畅联水平有效提升。完善市区内部快速交通体系是缓解城市拥堵、提升居民出行体验的关键。在当年,服务城市组团间快速通联的淮安市快速路二期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规划方案研究顺利完成。方案研究的完成标志着项目前期工作的关键节点突破,为后续深化设计、立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淮安城市快速路网骨架,缩短市内通勤时间,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一年来,淮安市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在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及城市快速路等多个交通领域协同发力,成功推动一批具有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或高效建设。无论是新沂至淮安铁路纳入国家规划,还是淮河入海水道二级通航工程、京沪高速扩建工程的有力推进,亦或是淮安涟水国际机场总体规划获批及新航站楼的启用、市区快速路二期方案的成熟落地,都充分展现了淮安市集中力量办大事、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决心与成效。这些项目的建设与储备,正不断夯实着淮安市未来发展所依赖的交通"硬支撑"。
2025-06-30
-
江苏淮安跨境电商园跻身省级示范
江苏省商务厅在2024年发布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名单,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成功入选。这标志着淮安市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产业园凭借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显著的集聚效应,已成为承接重大项目、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获批省级产业园将进一步增强其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淮品出海”,并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动能。 (一)平台能级获得省级认可 2024年江苏省商务厅公布的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名单中,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位列其中。这是该产业园继获评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后获得的又一项重要资质认定。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的评定,着重考量园区在基础设施、企业集聚、服务功能、运营管理及示范效应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成功入选表明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在服务体系构建、产业生态营造、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和规模效应,其整体发展水平与运营成效得到了省级层面的权威认可。该资质的获得将有助于园区进一步提升区域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跨境电商资源集聚。 (二)综合功能完善支撑产业发展 作为淮安市重点规划打造的跨境电商产业示范园区,该园区具备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支撑。园区总体规划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其中133万平方米已完成开发建设。在功能布局上,围绕跨境电商产业链核心需求,构建了覆盖运营、孵化、咨询、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园区目前汇集了包括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独立站运营卖家、跨境物流服务商、金融支付机构以及营销服务商等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及配套服务载体近70家,形成了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集群。尤其在家居用品、装饰品等特定品类的跨境电商出口领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优势,初步构建了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生态。 (三)产业规模集聚效应日益显著 经过持续培育和发展,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在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上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园区聚集的企业群体有效带动了区域内跨境电商业务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跨境电商B2B模式领域取得了亮眼成绩。数据显示,在2020年度,园区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规模已接近14亿元人民币,成为区域外贸增长的重要新生力量。同时,作为产业支撑的关键环节,园区配套的物流服务体系也展现出强大效能,保障了跨境电商货物的高效流转,当年园区内的快递运转总量约达11亿件。这不仅反映了园区内跨境贸易活动的活跃程度,也体现了物流分拨枢纽功能的日趋成熟。 (四)省级助力推动跨境生态优化 此次成功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将为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的发展注入新的政策资源和品牌动力。省级产业园的资质将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吸引跨境电商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入驻,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园区可依托省级平台的支持,进一步整合优化服务资源,深化通关、外汇、税务、金融、人才等领域的便利化政策措施落地,降低企业合规运营成本。此举将巩固和发展以家居、装饰等特色产品为主导的跨境电商出口产业集群,推动更多本地特色产业带产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转变。该产业园的升级发展,也是江苏省优化跨境电商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苏北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整体跃升。
2025-06-30
-
前7月盐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快结构优
(一)2024年前7月,盐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9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9.4%,超序时进度11.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8.9%,增幅位居江苏省第四。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盐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推动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升,税收收入占比同步提高至78%,财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二)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为财政增收提供坚实支撑。盐城围绕新能源、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前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重点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带动相关税收稳定增长。同时,盐城持续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行动,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这些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达效,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注入新动能。 (三)税收结构的持续优化彰显经济发展质量提升。2024年前7月,盐城市税收收入达231.7亿元,同比增长23.4%,增速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增幅4.5个百分点,税收占比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至78%。税收占比的提升,反映出盐城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这得益于盐城深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负纾困,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6-3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